當你第一次聽到「比特幣挖礦」,是不是以為只要買台礦機、插上電就能賺幣致富、或是打造被動收入?
但真正的比特幣挖礦,並不是把電腦打開就能獲利的簡單遊戲,而是一場電力與算力的競賽。
因此,接下來的文章將會帶你深入了解比特幣挖礦的原理、成本、挑戰與機會,幫你判斷這條路,是機會,還是陷阱?

想了解比特幣挖礦,首先得從三個關鍵名詞開始認識:哈希值(Hash)、目標哈希值(Target Hash)與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這三者是構成比特幣挖礦邏輯的基礎,也能幫助你理解「為什麼需要這麼多電腦在計算?」
哈希值是什麼?
哈希值(Hash)是一串經過「哈希函數」處理後產生的固定長度字串。不管輸入是什麼,輸出長度都一樣,而且只要改變一個字元,整個哈希值就會徹底不同,這種現象稱為「雪崩效應(Avalanche Effect)」。
在比特幣中,哈希值像是每筆資料的「指紋」,能快速驗證資料是否被竄改。但光靠哈希值還不夠安全,因此比特幣還結合了數位簽章與公鑰密碼學,來確保資料真實且無法造假。
例如,一筆比特幣交易會將其內容經過哈希處理後,由私鑰進行數位簽章,這樣其他節點就能使用對應的公鑰,來驗證該交易是否來自合法的帳戶,且確保內容在傳輸過程中未被竄改。
目標哈希值是什麼?
比特幣挖礦的目的就是:不斷嘗試輸入資料,直到產生一個小於「目標哈希值(Target Hash)」的結果。許多人會比喻這像是在「解一道數學謎題」,但我們認為這更像是在扔骰子,只是你得一直扔到某個極低的數值才算過關。
此外,這個目標哈希值也並非是固定的值,而是會隨著整體網路算力每隔約兩週(2016 個區塊)動態調整,確保全網平均每 10 分鐘產出一個新區塊。
因此,當挖礦的人越多,系統就會自動讓難度提高,減少區塊被產出的速度;當礦工變少或算力降低,難度就會下降,讓整體速度恢復平衡。
工作量證明是什麼?
比特幣使用的「共識機制」叫做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它是一種防止網路濫用(如垃圾交易或攻擊)的共識機制。礦工需要投入大量算力進行計算,找到滿足條件的哈希值,才能將新區塊加入區塊鏈中。
白話文就是,想要取得區塊產出的權利,就必須證明你真的做了「工作」──也就是花費大量運算資源進行「哈希碰撞(Hash Collision)」。
這項設計有兩個目的:
- 防止濫用:例如避免有人短時間內大量製造假交易,癱瘓整個網路。
- 保護區塊鏈安全:因為「作弊成本高」,要惡意竄改歷史區塊,幾乎不可能同時擁有超過全網 51% 的算力。
因此,當礦工成功解出謎題,就能打包新的交易並產出新區塊,獲得區塊獎勵。
📘延伸閱讀:
🔰 還沒開戶?從這裡開始,一起安心踏出第一步
我們挑選了兩家適合新手的平台,使用以下邀請連結註冊,可享專屬福利。最重要的是——不用急著交易,我們先一步步搞懂比較重要。
📌 提醒:任何平台都有風險,使用前需審慎評估!
比特幣挖礦的基礎概念:一場電腦算力的競賽

想像一個沒有銀行、沒有第三方平台的世界,任何人都能自由地轉帳給對方,而這些交易資料卻不會被任意竄改或刪除——這就是比特幣背後的基礎邏輯。而「挖礦」,就是維持這個去中心化系統正常運作的關鍵。
區塊鏈是什麼?從帳本概念開始
比特幣使用的是一種名為「區塊鏈(Blockchain)」的技術,它就像是一個公開的帳本,每 10 分鐘更新一次。這個帳本不是存在某個單位,而是由全球無數參與節點共同維護,每個節點都保存一份完整的資料副本。
這些帳本內容是由一個個「區塊」串連而成,每個區塊內會打包數百筆交易資料,並與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連接,確保資料無法被竄改。
礦工的角色:不是在「找礦」,而是在「寫帳」
你可以把礦工想像成比特幣系統的「會計師」。每當有新的交易發生,這些交易會暫時被放入一個待處理的清單中。礦工會從中擷取交易資料、組成候選區塊,然後進行密集計算,以嘗試「寫入」這個區塊。
這個過程就叫「挖礦」,真正的重點並不是創造新比特幣,而是幫全網更新交易紀錄,確保所有人都看到一致的資料版本。
共識機制:為什麼要搶著挖?
在沒有中心機構的情況下,比特幣網路該如何知道「誰寫的帳本才是正確的」?這時候就必須靠工作量證明。
所有礦工都會針對同一批資料進行哈希計算,誰先算出「符合規定」的答案,就贏得區塊的打包權。這項機制不僅能激勵礦工積極參與,也能防止惡意節點輕易操控網路,因為重寫過去資料的成本高得驚人。
區塊獎勵:比特幣怎麼產生出來?
當礦工成功打包一個新區塊,就能獲得一筆獎勵,這筆獎勵分為兩部分:
- 區塊獎勵(Block Reward):由系統發行的比特幣,目前每個區塊可得 3.125 BTC(截至 2025 年)。
- 交易手續費(Transaction Fee):區塊內所有交易的累積手續費。
這筆獎勵不只提供收入誘因,也讓比特幣的發行過程具有可預測性和稀缺性(比特幣最終的總量為 2100 萬枚,下面將會進一步說明)。
📘延伸閱讀:
為什麼需要比特幣挖礦

對許多幣圈新手而言,「比特幣挖礦」乍聽之下像是一種賺幣手段,但背後的重要性,遠比賺錢還要關鍵。
因為,挖礦是整個比特幣網路能夠穩定、安全、去中心化運作的核心機制,以下是我們整理出的三個核心功能:
核心功能一:確保交易安全與真實性
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系統,沒有人負責審核或記帳,因此必須有一個機制來確保:
- 每一筆交易是真實有效的(防止偽造)。
- 同一筆比特幣不會被重複使用(防止雙重支付)。
「挖礦」就是用來確保這個機制能夠順利運作。礦工透過驗證交易資料、打包成區塊、進行工作量證明,來決定哪個區塊能被加入到區塊鏈。而成功加入的區塊,就是一份「經過所有節點認可的官方記錄」。
核心功能二:保護比特幣網路不被控制
在傳統中心化的系統中,若主機遭駭或營運者惡意操作,用戶就會失去資產控制權。而比特幣透過挖礦機制,把記帳權分散到全球數十萬個節點,使得:
- 沒有任何單一實體可以操控交易歷史。
- 想要竄改區塊鏈資料,必須同時控制超過 51% 全網算力,理論上幾乎不可能達成。
這種架構也造就了比特幣的抗審查能力,是許多自由派投資者、甚至開發中國家人民選擇比特幣作為資產保值的原因。
核心功能三:發行比特幣的唯一方式
除了確保安全與去中心化,挖礦也是目前唯一能產出新比特幣的方式。
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最初設計的原始協議,其邏輯是:用貢獻資源(算力)來換取比特幣,讓比特幣的誕生需要付出相對應的「工作代價」,而不會無中生有。因此每當礦工成功產出一個區塊,就會根據區塊高度獲得固定的區塊獎勵。
這不僅控制了通膨,也讓比特幣逐漸形成類似「數位黃金」的稀缺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來比特幣開採總量達到 2100 萬枚,挖礦的動作仍不會消失。原因是:
- 礦工仍可收取交易手續費作為獎勵。
- 系統仍需有人負責驗證與打包交易。
- 去中心化共識依然需要 PoW 計算過程。
也因為如此,比特幣挖礦不只是「賺比特幣的途徑」,而是整個去中心化經濟體系得以正常運作的骨幹。
比特幣挖礦怎麼運作?

由上文可以得知,比特幣挖礦並不是真的在挖掘實體礦石,而是一場電腦與電力的密集運算挑戰。其本質是透過「哈希碰撞」來解決一道密碼謎題,獲得打包交易並寫入區塊鏈的權利。
至於具體是如何挖出比特幣,流程如下:
步驟一:收集交易資料
當你發送比特幣時,這筆交易會先進入全網的「記憶池(Mempool)」,等待處理。礦工會從中挑選尚未確認的交易資料,將它們打包成一個候選區塊。
這個候選區塊包含:
- 多筆交易資料
- 前一區塊的哈希值
- 時間戳記
- 隨機數(Nonce)
📌補充說明:
- 記憶池(Mempool)就像「交易的排隊區」,是區塊鏈節點用來暫存「尚未被打包進區塊」的交易資料的地方。
- Nonce(Number only used once) 是一個可調整的整數值,它是礦工在挖礦時唯一能更改的參數。透過變更 Nonce,再重新對整個區塊資料做哈希,就能產生不同的輸出結果。
步驟二:計算哈希值並解謎
礦工的任務,就是不斷嘗試改變 Nonce,將整個區塊資料進行雙重 SHA-256 哈希運算,直到算出一個「小於目標哈希值」的結果。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只能暴力運算,不斷嘗試。
白話文來說,挖礦實際上就是「調整 Nonce → 哈希 → 驗證是否小於目標值 → 重複直到成功」的過程。
由於目標哈希值極小,找到符合條件的哈希值是極度困難的事情,需要上百萬次的嘗試,這就是比特幣挖礦過程中耗電的主因。
📌補充說明:
- SHA-256 哈希演算法是一種經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設計並被廣泛採用的加密雜湊函數。
步驟三:成功解出謎題並廣播新區塊
當某位礦工終於算出一個符合條件的哈希值時,會有以下動作:
- 他會立刻把新區塊廣播給全網節點。
- 其他節點會驗證該區塊的合法性(如交易是否正確、計算是否符合難度)。
- 若通過驗證,該區塊就會被正式寫入區塊鏈,其後的礦工都會接續在此基礎上挖下一個區塊。
這個「誰先算出來誰記帳」的模式,就是讓比特幣系統能在無中央主控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一致更新交易紀錄的關鍵。
比特幣挖礦會挖完嗎?了解總量設計與發行節奏

答案是,會被挖完!
如上文所提到,比特幣的總量限制在 2,100 萬枚,不像法定貨幣能無限制印鈔。也因為這樣的設計,讓比特幣具備稀缺性,甚至擁有「數位黃金」的稱號。
那麼,比特幣是怎麼被「慢慢挖出來」的呢?
為什麼總量是 2,100 萬枚?
比特幣的發明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原始白皮書與程式碼中,設計了固定的發行機制與數學規則,目的是要讓比特幣擁有像黃金一樣,具有以下特性:
- 數量稀少
- 挖掘難度逐步上升
- 每單位越來越難取得
這種設計使得比特幣不像法幣會因印鈔而快速貶值,也無法被單一組織操控供應量。
減半機制:每 4 年產出減一半
比特幣每產生 210,000 個區塊(約每四年),就會自動啟動一次「減半(Halving)」機制。
也就是說:礦工每次產出區塊的獎勵,會減少一半。
以下是比特幣挖礦獎勵的歷史回顧:
而這樣的減半機制會持續進行,預估在 2140 年左右,所有的比特幣都會被挖出來。
為什麼要減半?這對挖礦有什麼影響?
我們認為,設計減半機制的目的有三個:
- 控制發行速度:確保比特幣不會短時間內全部釋出。
- 增加稀缺性:隨時間推移,每顆比特幣變得越難取得。
- 激勵長期持有者:因供應減少,理論上幣價上漲空間增加。
不過對礦工來說,比特幣開採獎勵減半,也代表「收入減半」。因此他們必須:
- 仰賴更高效率的設備(例如更先進的 ASIC 礦機)
- 尋找低電價地區
- 倚賴交易手續費作為額外收入來源
比特幣挖礦的設備演進:從家用電腦到超級礦機

在說明比特幣挖礦所需的設備時,需要先知道「算力(Computing Power)」,若以廣義定義來說,可以將它視為「處理輸入訊息並將結果輸出的運算能力」,其中「晶片」是影響算力的核心。
在比特幣剛推出時,只要一台普通電腦就能參與挖礦。但隨著幣價上漲與競爭加劇,挖礦的難度與門檻也越來越高,對於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下是比特幣挖礦設備所經歷的迭代歷程:
初代挖礦設備:CPU(中央處理器)
2009 年剛推出時,比特幣網路參與者稀少,區塊難度極低,只要使用家用電腦的 CPU(中央處理器)就能參與挖礦。
- 適合新手入門
- 低電耗、低算力
- 成本低、效率差
但隨著愈來愈多人加入,每單位算力所能挖到的比特幣越來越少,CPU 很快就不敷使用。
📌補充說明:
- CPU(中央處理器) 平常是用來儲存或運算個人電腦內的資訊,就類似於電腦的「大腦」。
第二階段:GPU(顯示卡)礦機
2010 年左右,有人發現 GPU(圖像處理器)比 CPU 更擅長平行運算,可以同時處理大量哈希計算。
- 算力約為 CPU 的 10–100 倍
- 成本與耗電也更高
- 引爆「顯卡挖礦熱潮」
GPU 礦機甚至成為加密貨幣愛好者與礦工之間的搶購熱點,導致顯示卡價格一度暴漲。
第三階段:ASIC(特殊應用晶片)
2012 年開始,出現針對比特幣 SHA-256 演算法專門設計的 ASIC 礦機(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 僅能用於比特幣挖礦(無法多用途)
- 算力遠超 GPU(高出 50 – 200 倍)
- 能耗效率最佳,但成本高昂
雖然 ASIC 礦機的效率雖高,但也讓個人挖礦幾乎無利可圖,整體算力與獎勵逐漸集中到大型礦場與專業機構手中。
比特幣挖礦的成本有哪些

對於許多剛接觸加密貨幣的新手來說,最常見的誤解是「挖礦=免費賺比特幣」。
但事實上,現在個人戶想要透過挖比特幣賺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以下是我們整理出,比特幣挖礦時會遇到的三個主要成本:
硬體成本
目前主流挖礦設備以 ASIC 礦機為主,市價範圍從幾百到數千美元不等。例如:
- Bitmain Antminer S19 系列:價格約 450 至 1,200 美元,算力約為 110 TH/s。
- MicroBT Whatsminer M30S++:價格約 4,000 至 5,000 美元,算力約為 112 TH/s。
但請注意,礦機只是第一筆支出,還需要搭配:
- 專業電源供應器(PSU)
- 散熱設備(風扇、水冷系統)
- 礦機機架與空間裝修
若規模大一點的礦場,甚至還需要網路架構、控制面板與環境監控系統,這些都是常被忽略的隱藏成本。
電費成本
比特幣挖礦最主要的日常成本就是電費,通常電費與「算力強不強」沒有絕對關係,而是取決於「算力/瓦數」的效率。
以 Bitmain Antminer S19 為例:
- 功耗:約 3,250W(瓦)
- 一天耗電量:3,250 × 24 ÷ 1000 = 78 度電
- 若以台灣平均電價(約 NT$3.5/度)計算:
– 每日電費:78 × 3.5 = NT$273
– 每月電費:273 × 30 = NT$8,190
如果你同時持有 10 台礦機,光是電費一個月就要近 NT$82,000。
也因為在挖比特幣的過程中非常耗電,大型礦場往往選擇設立在電價較低的地區,例如冰島。
維護與營運成本
雖然比特幣挖礦不是人真的拿一把十字鎬去挖礦,但挖礦設備是 24 小時不間斷運作的「高負載機器」,因此機器會經常發生以下狀況:
- 硬體過熱 → 自動降頻或關機
- 機器積塵 → 降低散熱效率
- 零件老化 → ASIC 晶片損毀、主板故障
維護方式包括:
- 定期清潔與除塵
- 更換風扇或供電模組
- 固件更新與系統監控
此外,如果是規模較大的礦場,通常還會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監控和維護,確保礦機穩定運行並即時解決故障。而這些人事、維修和運營成本,都是一筆不小的金額。
比特幣挖礦所面臨的挑戰

能源與環保爭議:高耗電,引起全球反對
比特幣採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大量重複計算」的競賽。這也導致挖礦所需的電力極高,甚至成為許多環保團體攻擊的對象。
根據劍橋大學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CBECI)數據,截至 2024 年底,全球比特幣網路年耗電量大約是 20 GW(2000萬瓩),對應年化耗電約為 180 TWh。
其年耗電量已經跟一些小型國家差不多。這也導致部分國家開始禁止或限制挖礦,例如:
- 中國(2021年全面封殺比特幣挖礦)
- 伊朗與哈薩克(階段性限電與管制)
- 紐約州(針對非綠能礦場實施新執照限制)
產業集中化:個人礦工難以與大型礦場競爭
理論上,比特幣挖礦是去中心化的過程。但現實中,算力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個大型礦場與礦池:

比特幣挖礦算力分佈圖/資料來源:Hashrate Index
- 如上圖所示,前五大礦池控制超過 75% 的全網算力。
- 大型礦場具備電價優勢、設備汰換速度快、擁有專業維運團隊。
這種集中趨勢,雖然尚未構成明顯的安全風險,但已經讓中小型個人礦工的存活空間被極度壓縮。即使加入礦池分潤,獲得的比特幣數量也越來越少。
幣價波動與回本不確定性
其實挖礦是否賺錢,最終還是與「比特幣價格」息息相關。但幣價極度波動,也讓挖礦投資充滿變數。 舉例來說:
- 你在比特幣價格 $60,000 美元時購買礦機並開始挖礦。
- 若幣價短期內跌至 $30,000 美元,回本周期將大幅延長,甚至會出現虧損。
此外,每四年一次的「區塊獎勵減半」,也不斷壓縮挖礦獲利空間,使礦工必須不斷投入資源提升效率,才能維持盈餘。
結語:我該投入比特幣挖礦嗎?
老實說,隨著比特幣挖礦的專業化和成本提升,個人參與挖礦的可行性逐漸降低。
根據 Minerstat 的數據指出,目前用 Antminer S19 進行比特幣挖礦的話,每天約可獲得等值 5.18 美元的比特幣單位。
但是每天付出的成本卻高達 7.8 美元,這樣算下來盈餘是 -2.62 美元。也因為這樣,目前主要都只剩下大型的礦場還有在持續挖礦。
更令人關注的是,根據一項最新數據統計研究數據(2024 年),目前平均每挖出一顆比特幣的總成本,約落在 $90,000 美元上下,遠高於當前比特幣市價(撰文當下比特幣價格約 $85,000 美元)。
這意味著:如果你不是超大規模礦場,現在挖礦不僅難回本,還可能虧損。
因此,對於想要參與比特幣生態的新手來說,不用非得要拿起「數位十字鎬」挖礦,直接購買比特幣,可能是一種更直接且穩健的方式。
溫馨提醒|JBitLog 幣誌
JBitLog 幣誌的內容致力於幫助你探索加密世界的基礎知識,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前請依據自身狀況做出判斷。
請記得,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一點。保持好奇心、勇於追求新知,才是每一位幣圈探索者的起點。
🔰 還沒開戶?從這裡開始,一起安心踏出第一步
我們挑選了兩家適合新手的平台,使用以下邀請連結註冊,可享專屬福利。最重要的是——不用急著交易,我們先一步步搞懂比較重要。
📌 提醒:任何平台都有風險,使用前需審慎評估!
📬 幣圈資訊太多、太亂?
幣誌電子報每週只幫你搞懂重要的事
用最少的時間,陪你穩穩學會加密貨幣
📌 每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