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過有人在幣圈暴富,但也有人一夜之間,輸到連房貸都還不起,這就是加密貨幣市場最真實的樣貌!它的高報酬,往往伴隨著同等甚至更高的風險。

更棘手的是,很多加密貨幣的風險,並不是靠「多看幾篇新聞」就能察覺的,往往都是要等到發生時,才驚覺自己早已暴露在危險之中。

從交易所倒閉、資安漏洞、詐騙陷阱,到市場價格的雲霄飛車,任何一項都可能讓你的資產瞬間蒸發。

因此,在你打算按下「買入」之前,先讓我透過這篇文章,帶你拆解投資加密貨幣的六大主要風險,以及可行的防範策略,讓你在追求報酬的同時,也能保住本金。

📬 幣圈資訊太多、太亂?

幣誌電子報每週只幫你搞懂重要的事
用最少的時間,陪你穩穩學會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位資產,不由銀行或政府控管,卻能在網路上直接、安全地完成跨國轉帳與交易。你可以把它想成「沒有銀行也能轉帳的電子現金」

其中,第一個加密貨幣就是「比特幣(Bitcoin)」,由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於 2009 年創造,目的是建立一種不需第三方也能付款的系統。

而加密貨幣背後的核心基礎技術是「區塊鏈(Blockchain)」,它一種人人可查、無法竄改的公開帳本。

在傳統支付中,交易需經 Visa 或銀行授權;在加密貨幣世界裡,只要輸入錢包地址並簽署交易,全球節點就會驗證並將紀錄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

📘 延伸閱讀:

《加密貨幣是什麼?新手入門看這篇就夠,從觀念、應用到購買一次搞懂!》

《比特幣投資教學:新手入門完整攻略,開戶、入金和購買一次掌握!》

加密貨幣優點與吸引力

在深入探討加密貨幣風險之前,我認爲還是要先公平地看它們的優點。

畢竟,能吸引那麼多人投入幣圈市場,就代表加密貨幣不只是炒作,而是有改變傳統金融遊戲規則的特性。

去中心化

以比特幣為例,它並不像傳統的法定貨幣,能夠靠央行或政府幫忙「印製」和「管理」,而是靠全球成千上萬個節點共同維護。

💡 為什麼吸引人?

  • 不容易受到單一國家貨幣政策或政治動盪直接影響其價值。
  • 跨境轉帳可點對點(P2P)完成,省去銀行或第三方的高額手續費與漫長等待。
  • 在部分國家,甚至能避開政府的資本管制與資產凍結。

高潛在報酬

加密貨幣的漲幅,常常刷新傳統金融的想像。比特幣從 2010 年,每顆不到 1 美元,到現在一顆突破 12 萬美元,可以顯示出早期的投資者都已經在幣圈擁有驚人的獲利。

💡 為什麼吸引人?

  • 新興市場 → 高成長潛力
  • 價格受全球資金與市場情緒驅動 → 有機會短時間翻倍

全球 24 小時不停盤

與傳統股票市場不同,加密貨幣是一個全年無休的金融市場。

💡 為什麼吸引人?

  • 任何時候都能交易,適合跨時區或需要靈活調動資金的人
  • 新手進場容易、交易所介面友善、法幣出入金方便
  • 能提前參與新興金融市場(DeFi、NFT、Web3)的佈局

加密貨幣風險有哪些

法律與監管風險

我認為投資加密貨幣,風險往往不只是價格漲跌,「法律與監管」也是關鍵風險來源之一。

特別是在台灣,現行的法規制度對幣圈投資人保障有限,一旦踩雷,能依靠的往往只有自己的風險意識,以下是幾個你需要知道的相關風險:

法律定位與監管空白

在台灣,加密貨幣的法律定位很清楚,它是「數位商品」,不是貨幣

  • 2013 年:金管會明確指出,比特幣屬於虛擬商品,且具高度投機性,並非真正的貨幣。
  • 2014 年:金管會再度強調,比特幣等虛擬通貨並未獲普遍接受,並禁止國內金融機構提供相關服務(例如銀行 ATM 不得買賣比特幣)。

💡 這代表什麼?

  1. 傳統金融法規不適用:《銀行法》、《中央銀行法》並未將加密貨幣納入管轄範疇。
  2. 沒有專法保障投資糾紛:現行規範主要集中在防制洗錢、證券交易與詐欺犯罪,對一般消費者的投資損失沒有「存款保險」或「投資人保護基金」機制。
  3. 發生損失時尋求協助難度高:如果加密貨幣交易所倒閉,投資人只能透過一般民刑事途徑(跨海提告、破產清算求償),不僅耗費時間長且勝算不高。

📌 重點提醒:

  • 法律保障不足 → 一旦資產受損,實際上是自負全責。

潛在違法與責任風險

加密貨幣市場中,並非所有行為都是合法的,有些操作甚至可能讓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踩到法律紅線。

  • ICO(首次代幣發行)案例:2017 年 ICO 熱潮中,有業者未經許可透過代幣募資,涉嫌違反《證券交易法》。若代幣被認定為「有價證券」,向不特定人公開募資必須申報生效,否則發起人可能面臨 5 年以下有期徒刑與高額罰金。
  • 詐欺與非法吸金:常見手法包括誇大收益、保證高利、隱瞞風險。一旦資金盤崩潰,主導者可能依《刑法》詐欺罪、《銀行法》非法收受存款罪被起訴。

📌 重點提醒

  • 現有法律雖未針對加密貨幣設立完整專法,但對於涉及詐欺、未經許可發行證券等行為,已有適用的刑事與金融法律。
  • 參與未經核准的集資專案(境內外皆相同),輕則投資權益無保障,重則若該專案涉及違法,可能使你成為受害者甚至共犯。

監管動態與政策風險

全球各國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差異很大,而各國當地的相關法規,也可能隨時改變市場與價格走向,以下是幾個案例:

  • 鼓勵型政策:新加坡透過提供牌照制度管理合規業者;薩爾瓦多更直接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 限制型政策:中國自 2021 年起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
  • 台灣現況:金管會對加密資產採謹慎態度,根據 2025 年 8 月 8 日更新的 VASP 名單中,目前僅剩 8 間合規的虛擬資產服務業者。

💡 對投資人來說?

  • 監管加嚴的正面影響:市場透明度與安全性可能提升,減少詐騙與非法行為。
  • 監管加嚴的負面影響:短期內可能造成市場信心下滑、價格波動加劇。

📌 補充說明:

  • VASP 是 Virtual Asset Service Provider 的縮寫,中文為「虛擬通貨服務業者」。它是各國監管機構(包含台灣金管會)針對加密貨幣相關業者所制定的合規身份與登記制度。

詐騙風險

在所有的加密貨幣風險之中,我認為「詐騙」幾乎是最難防、最容易造成全額損失的一種。一旦中招,不只是帳戶歸零,還可能牽連你的個資、財務甚至人身安全。

詐騙的規模有多大?

  • 全球數據Chainalysis 報告指出,2022 年全球加密貨幣詐騙造成 38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40 億元)損失,創歷年新高。
  • 美國案例FBI 公布,2024 年美國加密詐騙金額突破 93 億美元,其中又以 60 歲以上的族群受騙損失金額最高。
  • 台灣真實案例:2025 年 5 月,台北林姓女子一年內遭四次投資詐騙,其中三次與加密貨幣有關,累計損失近 88 萬元,甚至曾萌生輕生的念頭。

常見的幣圈詐騙手法

  1. 假投資平台:提供虛假交易介面,顯示你的資金在「獲利」,直到你要提領時才發現根本無法出金。
  2. 保證高收益:用「穩賺不賠」、「每日分紅」等話術吸引你匯款,實際是龐氏騙局。
  3. 假冒客服或名人背書:偽造交易所客服、名人直播,誘導下載惡意 App 或轉帳到詐騙錢包。
  4. 感情詐騙(殺豬盤):先長期建立情感信任,再一步步引導進入虛假投資。

為什麼幣圈詐騙特別難追回?

  • 不可逆交易:區塊鏈轉帳一旦完成,沒有人可以強制撤回。
  • 跨境與匿名性:嫌犯多在境外,且資金會迅速透過多個匿名錢包「洗」走。
  • 追查成本高:即使報警,資金凍結與司法互助往往需要數月,成功率低。

📘 延伸閱讀:

《遇到加密貨幣詐騙怎麼辦?7大常見手法、自救與報案教學一次整理!》

交易所倒閉與平台風險

大多數人進入幣圈,第一步就是在交易所開戶、買幣、存放資產。但你別忘了,交易所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無論它多有名、多大規模,一旦出事,你的資產可能瞬間化為烏有,以下是我歸類的幾種相關風險:

交易所信用風險

過去十年,已經有多起知名交易所「一夜蒸發」的案例:

  • Mt. Gox(2014):當時是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所,因駭客入侵導致 85 萬枚比特幣失竊。受害者等了近九年,直到 2023 年才陸續拿回部分賠償,但大部分資產已無法追回。
  • Thodex(2021):土耳其最大交易所之一,突然關閉,創辦人捲走 20 億美元 用戶資產潛逃海外,數十萬人一夜之間失去存款。
  • FTX(2022):曾為全球前三大交易所,被爆挪用客戶資金進行高風險投機後破產,受害人數超過百萬。直到 2025 年才開始啟動債權人還款計劃。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即便是「頭部交易所」,也可能因內部管理不善、道德風險或資安事件而瞬間倒下。

所以在投資加密貨幣時,千萬不要只把資金放在一個交易所,要學會分散風險。

📘 延伸閱讀:

比特幣交易所怎麼選?6 大交易所推薦,安全性、風險完整評估!

境外平台風險

在台灣,大多數人交易加密貨幣,都是使用境外交易所(例如 Binance、OKXBybit)。金管會提醒,這些平台並未經台灣核准設立,也可能沒有受到其註冊地的嚴格監管。

一旦出現資金凍結、轉帳錯誤、帳戶異常等糾紛,因為資產託管與交易發生在台灣境外,台灣投資人會面臨管轄權與法律適用問題。

白話文來說,就是你使用國際的交易所遇到資金被凍結、錯誤轉帳或帳戶異常等問題,很可能求助無門,你唯一的「求助窗口」只剩下客服。

而對方有沒有義務理會你?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資產存管與賠償機制

加密貨幣交易所 沒有像傳統銀行一樣的《存款保險制度》保障。

雖然少數大型交易所宣稱設立風險準備金,例如 Binance 的「SAFU基金」,可用於交易所遭遇駭客事件時,對用戶的補償,但這屬於自願性,並沒有法律上的強制約束力。

事實上,多數交易所對於用戶的加密貨幣資產,是不提供保險的,一旦發生被駭或倒閉情況,損失通常只能由用戶自行承擔。

即使台灣逐步在建立與加密貨幣相關的許可與監管制度,目前多數的討論也僅限於「資產分別保管」、「法幣交由信託」等等。

短期內,要達到跟傳統銀行相同等級的保障依然很遙遠。

📌 重點提醒:

  • 選擇把加密資產留在交易所裡,本質上就是和交易所「共存亡」。如果想要避免將資產交由他人保管的話,就要選擇使用「熱錢包」或「冷錢包

📘 延伸閱讀:

《比特幣冷錢包推薦:選購重點、Ledger、Trezor 等 4 款冷錢包優缺點評比!》

如何降低交易所相關風險?

看完上述幾點後,如果要降低或避免遇到這類型的加密貨幣風險時,下面是我認為可以參考的方法:

  1. 分散平台:不要把全部資產放在同一交易所。
  2. 自我託管:長期持有、不常交易的幣,放進冷錢包,確保私鑰自己保管。
  3. 慎選交易所:優先考慮資產透明度高、安全機制完善、有良好口碑的頭部平台。
  4. 啟用安全功能:開啟雙重身份驗證(2FA)。
  5. 持續監測風險信號:關注交易所財務狀況與監管動態,一旦有負面消息,立即評估轉移資產。

📌 重點提醒:

加密貨幣交易所不是銀行,它只能算是你和加密貨幣市場之間的橋樑。把幣放在交易所,就等於把財富寄託於別人的誠信與風控能力,交易所安好,你就安好;它們出事,你就一起出事

在幣圈,最安全的做法始終是:「把私鑰握在自己手上,才能真正握住自己的錢。

技術性風險與資安隱憂

區塊鏈的設計雖然安全性極高,但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例如交易所、錢包、智能合約、跨鏈橋等)仍然有許多潛在的隱憂。

只要發生駭客攻擊、私鑰遺失、合約漏洞、資安疏忽等其中一項,都可能讓你的資產瞬間化為零,以下是這類型加密貨幣風險的具體說明:

駭客攻擊與漏洞風險

區塊鏈本身的共識機制與加密算法很難被直接攻破,但應用層(交易所、NFT 平台、DeFi 協議)卻是駭客最愛的入口。

常見攻擊模式

  1. 利用智能合約漏洞(邏輯錯誤、權限設計不當)轉走資金。
  2. 攻擊跨鏈橋,在鏈間轉移資產時竊取幣。
  3. 入侵交易所系統竊取用戶錢包。

真實案例

  • 2022 年 Ronin Network 跨鏈橋遭駭,損失約 6.25 億美元(Axie Infinity 生態的史上最大加密駭客案之一)。
  • 多起 DeFi 協議(如 Mango Markets)因智能合約漏洞被惡意套利,損失超過 1 億美元。

📌 補充說明:

  • 跨鏈橋(Cross-chain Bridge)是一種讓加密資產或資料在不同區塊鏈之間轉移的技術,就像「區塊鏈世界的橋梁」。它解決了不同鏈(如以太坊、比特幣、BSC)間原生不相通的問題,讓資產能在多鏈間流動,擴大應用場景。

私鑰管理與人為疏失

在加密貨幣世界裡,私鑰 = 資產所有權

  • 遺失:忘記備份助記詞或私鑰,沒有「忘記密碼」的選項,資產將永久鎖死。
  • 洩漏:駭客、惡意軟體、釣魚網站一旦拿到你的私鑰,就能立即轉走資產。

真實案例

有人因硬碟丟失,價值數千萬美元的比特幣永久消失;也有人在不知情下安裝惡意錢包 App,被瞬間清空所有資金。

📌 補充說明:

  • 把幣放在中心化交易所 ≠ 你擁有私鑰。此時私鑰在交易所手中,一旦平台被駭或內部人員監守自盜,你同樣失去資產的控制權。

合約設計與系統性風險

在加密世界裡,不是所有項目都經得起市場驗證,項目本身設計上的缺陷可能引發系統性崩盤,甚至給投資人帶來巨大損失。

經典案例

2022 年 TerraUSD(UST)與 LUNA「死亡螺旋」事件,原本號稱穩定等值 1 美元的 UST 瞬間失去錨定,價格幾乎歸零,連帶 LUNA 也崩盤,兩者市值合計蒸發數百億美元。

而這件案例的根本原因,在於算法穩定幣的機制通常仰賴於市場的信心,一但市場對其信心崩潰,就會導致價格急速下滑,甚至歸零。

📌 重點提醒:

  • 加密貨幣項目白皮書與宣傳內容可能只呈現理想狀態。
  • 系統性風險,如果不是專業人士非常難察覺。
  • 一旦設計失靈,投資人只能承擔全部損失。
  • 對高複雜度或難以理解的項目避免重倉(最好能避免參與)。

個人資料與隱私風險

加密貨幣的交易雖然在技術上是地址對地址,看似匿名,但在實際使用中,你的個人資料與財務隱私,都可能透過 KYC 實名制、鏈上追蹤、社群暴露,導致資料外洩,成為不法分子的突破口,以下是這類型加密貨幣風險的具體說明:

KYC 資料外洩

現階段大部分合規交易所,都要求用戶必須通過 KYC(認識你的客戶) 驗證,這代表你開戶時必須上傳:

  • 身分證件
  • 自拍照
  • 住址證明
  • 銀行帳號資料

因此,一旦交易所發生資料外洩事故,用戶的身份資料就可能落入犯罪集團的手中。

真實案例:Coinbase 資安事件(2024–2025)

Coinbase 海外客服中心人員被收買,非法調取客戶資料,並向公司勒索 2,000 萬美元,揚言若不支付這筆金額,就會將 近 7 萬名 用戶的個資公開在暗網。

後來,根據提交給美國緬因州檢察長的文件,這起事件總共有 69,461 名用戶受到影響,Coinbase 預估補救與賠償成本高達 1.8 – 4 億美元

雖然這起事件,最終的資金未被盜走,但大量的身份資料暴露,也為後續的釣魚詐騙、身份盜用、精準勒索埋下潛在的危機。

📌 重點提醒:

對台灣用戶而言,使用境外交易所,因為平台的資料存放在海外伺服器,並不受台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直接保護。所以資料一旦外流,要追查和求償的困難度會更高。

鏈上交易可追蹤

在區塊鏈上,雖然交易本身不記名,但所有交易都會被記錄在公開帳本中,永久公開並且可以追溯。因此透過鏈上分析工具,有心人士可以將不同交易關聯起來,推測出地址背後的真實身份。

風險情境

  • 用戶從交易所提幣到私人錢包,再轉入 DeFi 平台進行大額交易。
  • 若有第三方長期監控鏈上數據,便可能將該地址與你的真實身份匹配。
  • 一旦持幣量或交易行為被曝光,可能引起駭客或犯罪集團關注。

真實案例

國外目前有發生犯罪集團,會收集常在社群媒體炫富的幣圈人資訊或錢包地址,進行綁架或勒索。

總結來說,在幣圈,「你的資料」本身就是一種資產,一旦外洩,後果可能比資金損失更長遠、更難收拾。我認為,學會把個資與隱私納入風險管理,也是每一位幣圈人的必修課。

如何降低個資與隱私風險?

  1. 帳戶安全強化:定期更換密碼。
  2. 資料最小化原則:僅向合規平台提供必要且真實的資料,避免過度分享。
  3. 驗證資訊來源:對於聲稱帳戶異常的 Email/SMS,不點擊連結,改用官方客服確認。
  4. 監測個資安全:一旦懷疑外洩,立即通知交易所、報警備案,並監控相關帳戶。
  5. 社群低調:避免公開持幣金額、交易細節或錢包地址,減少被針對的機會。

波動性風險與市場心理

與傳統的金融市場相比,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非常大。

即便是市值排名第一的比特幣,單日漲跌 ±20% 也很正常;對於市值較小的山寨幣來說,一天翻倍或腰斬更是常態。

這種劇烈波動,對於沒有心理準備的新手來說,就像是毫無防備地坐上高速雲霄飛車。

為何加密市場波動這麼大?

  1. 市場規模小、流動性有限:單一新聞、監管動態或巨額交易,就能引發劇烈價格波動。
  2. 槓桿交易盛行:高槓桿部位在價格變動時觸發連環爆倉,放大跌幅或漲幅。
  3. 缺乏傳統基本面支撐:多數加密資產的價格,主要反映市場預期與情緒,而非穩定的現金流或資產估值。
  4. 情緒驅動的蝴蝶效應:名人言論、單一事件或監管消息,可能瞬間點燃 FOMO(害怕錯過)或 FUD(恐懼、不確定、懷疑)。

市場波動對投資人的衝擊

  1. 心理壓力大:帳面虧損瞬間放大,容易觸發恐慌割肉;反之,暴漲時的 FOMO 也會導致盲目追高。
  2. 槓桿與借貸風險:行情反向時,槓桿部位可能瞬間被強制平倉,實際虧損擴大。
  3. 流動性枯竭:在極端波動中,市場掛單可能稀少,出現「想賣賣不掉」的情況。
  4. 價格操縱可能:在缺乏監管的交易所,巨鯨有機會透過大額掛單、假交易量等手段誘多殺空。

如何應對波動性風險

資金管理:

  • 量力而為,只投入能承受全額損失的金額。
  • 不借貸、不傾家蕩產豪賭。

交易紀律:

  • 長線:定期定額(DCA)攤平成本,降低進場時機風險。
  • 短線:設定停損點並嚴格執行,避免情緒化交易。

心理建設:

  • 把市場的劇烈震盪視為常態,而非意外事件。
  • 保持冷靜,避免因恐懼或貪婪而改變原本策略。

資訊判斷:

  • 對消息來源保持懷疑,避免因謠言入場或出場。
  • 建立觀察名單與事件應對流程(例如監管新聞、交易所公告、巨鯨錢包動態)。

我認為,加密貨幣的高波動性,既是吸引力,也是最大的殺手。能否在這個市場生存,不只看投資眼光,更看你能否在暴漲暴跌中守住心態與紀律

就好比金管會所說:加密貨幣的價格無漲跌幅限制且資訊不透明,容易暴漲暴跌,投資風險高。保持理性、戒慎恐懼,才能夠在市場待得久。

結語:在風險與機會之間找到平衡

加密貨幣的魅力,在於它顛覆傳統金融、創造全新機會;但它的風險,往往也比你想像得更直接、更現實。從詐騙、交易所倒閉、技術漏洞,到個資外洩與市場劇烈波動,每一項都可能在瞬間吞噬你的資產。

因此投資前,請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如果這筆錢全部歸零,我承受得起嗎?
  2. 我真的了解這個標的的運作原理與風險來源嗎?

在幣圈,資訊不透明、監管尚未健全,你能倚靠的不是「幸運」,而是知識、紀律與風險意識。把資金分散、做好資安防護、避開過度承諾的投資機會,才能在這個高風險市場中長期生存。

記住,真正的贏家,不是賺最多的人,而是在下一次風暴來臨時,資產還能完好無損的人

 

溫馨提醒|JBitLog 幣誌

JBitLog 幣誌的內容致力於幫助你探索加密世界的基礎知識,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前請依據自身狀況做出判斷。

請記得,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一點。保持好奇心、勇於追求新知,才是每一位幣圈探索者的起點。

🔰 還沒開戶?從這裡開始,一起安心踏出第一步

 

我們挑選了兩家適合新手的平台,使用以下邀請連結註冊,可享專屬福利。最重要的是——不用急著交易,我們先一步步搞懂比較重要。

OKX 交易所

介面簡潔、適合新手,支援台幣入金教學。

使用推薦連結開戶

Bybit 交易所

註冊流程快速,支援多種理財工具。

使用推薦連結開戶
 

📌 提醒:任何平台都有風險,使用前需審慎評估!


📬 幣圈資訊太多、太亂?

幣誌電子報每週只幫你搞懂重要的事
用最少的時間,陪你穩穩學會加密貨幣

📌 每週精選:

本週幣圈最值得關注的 1 件事
幣圈工具與平台新功能追蹤
小資族必備投資觀念與避雷提醒
幣誌網站經營心得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