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去中心化、全球通用的數位貨幣,建立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上。它不需要經過銀行就能進行轉帳,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加密資產。
比特幣的誕生要回溯到 2008 年,當時一位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或團隊),發表了一篇名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白皮書。
中本聰在白皮書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可以直接轉帳,不需要經過銀行或金融機構,同時交易過程也無法被篡改或控制。
用白話說,比特幣運作方式如下:
- 每一筆交易都會被記錄在一個「公開、誰都能查閱的帳本」上(這就是區塊鏈)。
- 沒有哪個政府或銀行可以控制它,也無法單方面凍結或刪除你的帳戶。
- 所有資料是靠數學演算法與全球網路節點共同維護。
同時,中本聰還引入一種叫做「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的共識機制,讓全球電腦節點彼此「競爭記帳權」,避免有人重複用同一顆比特幣付錢(這種狀況稱為「雙重支付」)。
於是,比特幣在 2009 年 1 月 3 日正式啟動,並由中本聰挖出了歷史上第一個區塊,稱為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其中藏了一段報紙標題: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這句話被許多人解讀為中本聰對傳統金融體系的不信任,也是比特幣誕生的精神背景之一。
📌補充說明:
- 雙重支付是指同一筆數位貨幣被重複用於兩筆(或多筆)交易,造成資產被「一魚多吃」的狀況。假設你有 1 顆比特幣,你同時對 A 和 B 發送 1 顆比特幣的交易資訊(兩筆交易),如果這兩筆交易同時被接受,那你就「創造」了額外的比特幣,這就是雙重支付攻擊。
比特幣與傳統貨幣的區別
沒有中央發行機構
傳統法定貨幣(例如新台幣、美元)是由政府與中央銀行發行,價值與供應量也是由政策決定。例如,美國聯準會(Fed)可以透過「印鈔」、「升降利率」來刺激或控制經濟。
相較之下,比特幣作為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則不受中央機構控制。它的規則是寫在公開原始碼裡,由整個網路共同遵守,沒有人能單方面改變或控制它的發行與交易規則。
固定供應、抗通膨
比特幣設計的總量上限是 2,100 萬枚,並且已寫死在原始程式碼裡。
而且每四年還會有一次「區塊獎勵減半(Halving)」,代表新產出的比特幣會越來越少。這種設計讓它具備稀缺性,也因此常被拿來跟黃金相比。
相比之下,傳統法幣能隨時透過「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無限發行,這雖然短期能刺激經濟,但長期可能造成通膨、貨幣貶值。
📌補充說明:
- 量化寬鬆是一種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由中央銀行(如美國聯準會 Fed、歐洲央行 ECB)在利率已經降到接近零時,為了刺激經濟而採取的措施。
偽匿名交易,但仍可被追蹤
比特幣交易是透過「地址(Address)」進行,不需要輸入姓名、身分證號等資料,因此具有偽匿名性(Pseudonymity)。
但這不代表完全匿名,因為:
- 所有交易都公開寫在區塊鏈上
- 若你的地址曾與真實身分綁定(例如通過交易所的 KYC 認證),就能回溯並追蹤整條交易紀錄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地址曾在交易所辦過實名帳號,哪怕之後轉帳給別人,透過鏈上分析工具(如 Chainalysis)還是可以追蹤這筆錢的來源與流向。
比特幣為什麼有價值
由於比特幣綜合上述所說的特性,比特幣也常被人們比喻為「數位黃金」。
因為在傳統上,黃金被視為對抗法幣貶值和金融動盪的避險資產,而比特幣在 21 世紀裡也扮演著類似角色,所以被許多人視為價值儲存的避險資產。
📘延伸閱讀:
比特幣是什麼?從區塊鏈理解它的技術原理

許多人在學習「比特幣是什麼」的時候,很多人會被它背後的技術搞得一頭霧水。其實,只要先搞懂一個核心概念-區塊鏈,你就能掌握比特幣運作的關鍵邏輯。
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公開透明、無法竄改的資料結構,就像是一本大家共同維護的「網路帳本」。不同於傳統銀行只有單一中心控制,比特幣的帳本是由全球成千上萬台電腦(節點)共同且即時更新的。
因此當有一筆新的比特幣交易發生時,會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 這筆交易會被廣播到整個網路。
- 經過驗證後,會被寫入一個新的「區塊」中。
- 這個區塊會再與前一個區塊以加密方式串接起來,變成一條無法竄改的資料鏈(也就是區塊鏈)。
為了近一步理解區塊鏈的運作機制,以下是 4 個你必須先弄懂的核心名詞:
區塊 (Block)
如上面提到,區塊鏈是由一個個「資料區塊」串接而成。每個區塊,可以想像成一頁帳本,裡面包含:
- 多筆經過驗證的比特幣交易記錄
- 一個時間戳記(紀錄時間)
- 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Hash)
- 一個隨機值(Nonce)
- 默克爾樹根
以上這些資訊會一起經過哈希加密,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數位指紋」,確保區塊內容不能被動手腳。
📌補充說明:
- 「默克爾樹根(Merkle Root)」是由交易資料經過多層哈希運算後彙整出的唯一哈希值,位於二元哈希樹的最上層。它就像是整個交易集合的加密指紋,用來驗證資料完整性與提升查驗效率,是區塊鏈安全設計中的關鍵機制。
鏈 (Chain)
在區塊鏈世界裡,每個新區塊的生成,都會記錄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一層一層往下接,形成按時間排序的鏈條。
由於哈希值是一種單向函數,一旦交易被驗證後就不可逆,因此這樣設計有個重要目的,就是只要你改了其中一個區塊,所有後面的區塊都會失效!
這就是為什麼區塊鏈可以防止資料被竄改,可說是比特幣系統安全的根本。
哈希函數 (Hash Function)
哈希函數是一種加密工具,它可以把任何長度的資料轉換成固定長度的密碼(稱為哈希值或雜湊值)。 以比特幣為例,它使用的是 SHA-256 演算法,輸出長度總是 256-bit(64 字符的十六進制字串)。 同時,哈希函數的特性包括:
- 單向性:無法從哈希值反推原始資料。
- 碰撞抗性:不同資料不會產生相同哈希值。
- 雪崩效應:即使稍微變動一點點輸入數據,輸出值就會完全不同。
因此在區塊鏈技術中,哈希函數的用途如下:
- 對交易資料做摘要、建立默克爾樹。
- 產生每個區塊的編號。
- 確保鏈條完整性。
共識機制 (Consensus Mechanism)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中用來讓各節點在缺乏互信下,仍能對「哪些交易有效、哪個區塊應記錄」達成一致的演算法。它能夠確保帳本一致,避免資料分歧與雙重支付等問題。
比特幣所採用的共識機制為「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 PoW)」,也就是俗稱的「比特幣挖礦」。
簡單來說,所有想參與「記帳」的礦工,都必須解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第一個算出答案的人,就可以獲得比特幣獎勵,並且把這筆區塊寫進區塊鏈。 這跟傳統銀行的「清算機制」有點像,但運作方式不同,差異如下:
傳統銀行系統
- 你的交易(例如轉帳)需要經過銀行來處理和確認。
- 只有銀行有權力決定交易是否有效,並更新帳本。
- 這個過程是由銀行這個中心機構負責,所以如果銀行想要攔截或修改交易,他們有這個能力。
比特幣系統(挖礦機制)
- 你的交易不是由單一銀行處理,而是由全球成千上萬的電腦(礦工)來競爭「記帳」的機會。
- 這些礦工會解決一個數學難題,最快解出答案的人可以負責記帳,把交易加到比特幣的帳本(區塊鏈)上。
- 沒有人能單獨控制這個系統,所以任何人都無法輕易造假或阻止交易。
📌補充說明:
- 清算機制,是指銀行間確認和處理資金轉移的過程,確保用戶的交易是真正發生,而不只是系統內部的數字變動。我們日常轉帳或刷卡時,錢不會馬上「真正地」從 A 帳戶移動到 B 帳戶,而是要經過清算和結算,以確保銀行間資金轉移的正確性,以及防止詐欺行為。
- 比特幣的「共識機制+區塊鏈」架構,就是去中心化版的清算機制,而且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參與。
比特幣是什麼?它能拿來做什麼?

在搞懂比特幣是什麼,以及背後的技術和原理後,接著你或許會產生疑問:比特幣到底可以用在哪裡?
事實上,比特幣最初的設計就是為了解決一件事,在沒有銀行的情況下,也能安全付款。
因此,我們希望用兩個最常見的場景,讓你可以快速理解:
支付與交易用途:沒銀行,也能付款給全世界
比特幣最早的初衷,就是希望讓人們不需要透過銀行或仲介機構,也能完成跨國匯款或日常交易。這對於那些沒有銀行帳戶的人、或生活在金融基礎建設不完善的國家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機會。
應用實例:
- 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許多居民使用比特幣來收款或國際轉帳,避開昂貴的手續費。
- 在烏俄戰爭期間,因為比特幣能夠無國界進行快速轉帳,因此也曾被用來接收全球捐款。
進入主流市場的象徵案例:
- Tesla:2021 年短暫開放使用比特幣購車,引起廣泛關注(後因環保爭議暫停)。
- El Salvador 薩爾瓦多:在 2021 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的國家,要求商家必須接受比特幣付款,試圖推動金融普惠。
價值儲存與避險資產:像黃金一樣「抗通膨」
除了支付用途,現在越來越多人把比特幣視為「數位黃金」,因為它具有:
- 供應有限(最多 2,100 萬顆)。
- 全球流通、不受單一國家控制。
- 能對抗法幣貶值與通膨。
因為上面的特性,讓比特幣成為許多投資人眼中的「避險資產」,尤其在疫情、戰爭或金融市場動盪時,甚至有越來越多企業和機構投資者,選擇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中。
實際例子:
- MicroStrategy(前名 Strategy Inc.)
- Semler Scientific
- Gumi Inc.(日本遊戲公司)
- KULR Technology Group
- Matador Technologies
- Quantum BioPharma
不僅如此,美國總統川普也在 2025 年 3 月,正式將比特幣納入美國戰略儲備資產,這些種種跡象,都象徵著比特幣逐步獲得國家和傳統金融圈認可的信號。
比特幣是什麼?這些投資風險不能忽視

比特幣常被人稱為「數位黃金」,它的去中心化、抗審查、固定供應等特性讓它具備了成為價值儲存工具的潛力。但在你決定是否投入之前,還有一件事更重要:
除了知道比特幣是什麼,你是否了解投資它背後的風險?
以下是我們認為,你在投資比特幣前,絕對不能忽視的五大類風險:
價格波動風險(Volatility Risk)
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比大多數金融商品都劇烈,一天內漲跌超過 10% 都算常見,通常這波動的背後往往不是技術面因素,而是情緒與新聞驅動。
常見波動原因如下:
- 市場情緒:如 FOMO(怕錯過)或 FUD(恐懼),恐慌性拋售與追漲情緒常導致價格急劇波動。
- 巨鯨操作:少數持有大量比特幣的人,拋售或買進等操作,都會對市場價格造成重大衝擊。
- 宏觀因素:如美聯儲升息、戰爭爆發、通膨數據惡化等,都會影響投資人對加密資產的信心。
監管風險(Regulatory Risk)
比特幣不像股票有證券法保障,不同國家的法律對它的態度也差異很大,例如:
- 中國:全面禁止比特幣挖礦與交易。
- 美國 SEC:多次針對加密平台提起訴訟。
- 歐盟 MiCA 法案:將加密貨幣納入監管,提升透明度也增加合規壓力。
這些政策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的營運與價格波動。
技術與安全風險(Technology & Security Risk)
比特幣本身的區塊鏈雖然安全,但你使用的交易所、錢包、第三方平台卻可能是風險漏洞來源,導致你的比特幣資產歸零。
例如:
- 2014 年 Mt.Gox 交易所駭客事件,損失超過 85 萬枚比特幣
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
在極端市場情況下(例如熊市或大規模清算),比特幣可能出現短期流動性緊縮,導致部分平台可能暫停出金或遭資金擠兌,這時候你可能想賣卻賣不掉,想提領卻提不出來。
例如:
- 2022 年 FTX 交易所破產,數十億美元資金消失,投資人無法提領。
使用者行為風險(Behavioral Risk)
在加密貨幣市場,最常讓人虧錢的,往往不是系統出錯,而是人為自己出錯。
即便比特幣具備潛在價值,也因為整個市場的快速變化,和資訊不對等的情況,導致資產虧損。
例如:
- 被 KOL、YouTube 帶風向,隨著情緒盲目 All-in。
- 沒研究白皮書或項目基本面,就跟風買入。
- 無資產配置概念,把退休金、緊急預備金全丟進高風險資產,結果帳戶大幅縮水。
比特幣雖然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資產,它挑戰了央行的發鈔權、重新定義「貨幣」的意義,也讓全世界的人可以自由轉帳、保有資產自主權。
然而,任何潛在回報的背後都伴隨著風險。我們認為,真正穩健的投資策略,是「理解風險後,仍願意承擔它」。
比特幣是什麼?搞懂風險後,怎麼投資才適合?

看到這裡,如果你已經在思考,「我已經知道比特幣是什麼了,該怎麼開始,現在可以買嗎?」
以下是我們認為,三種常見且穩健的投資策略,希望可以讓你穩健地參與幣圈,而不是被市場情緒牽著走。
分散投資:不要單壓比特幣
俗話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在投資比特幣時更顯重要。即使比特幣被稱為數位黃金,它仍可能受到以下事件影響而出現劇烈波動:
- 監管法規變動(如美國 SEC 政策)
- 黑天鵝事件(如交易所破產)
- 技術爭議(如升級爭議、硬分叉)
因此在投資比特幣時,不建議單壓比特幣,可以嘗試以下的配置方式:
- 核心資產:傳統股票、ETF、黃金(約佔 60%~70%)。
- 成長資產: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加密貨幣(10%~20%)。
- 流動資金:現金、穩定幣(10%~20%)。
這樣配置的好處是,即使比特幣或加密貨幣市場短期劇烈下跌,也不會拖垮整體資產。
定期定額(DCA):讓買入更安心
定期定額投資法(Dollar-Cost Averaging, DCA)是對抗市場波動的經典策略,可避免一次性買在高點,也適合剛入門的投資人。
常見做法:
- 每週或每月固定時間投入固定金額。
- 不預測高低點、不受情緒影響。
實際範例:
- 每月投入 NT$6,000(約 USD 200)買比特幣。
- 無論漲跌,持續一年,總計投入 NT$72,000。
- 成本會自然平攤,避免一次性買在高點。
適合對象:
- 剛進加密貨幣市場的新手。
- 擔心價格波動,卻又不想錯過比特幣未來成長潛力。
長期持有(HODL):相信價值、放長線佈局
比特幣的價格短期可能像雲霄飛車,但從 2009 年至今,每次大跌後仍有機會創新高。
這就是比特幣社群常說的「HODL」精神(Hold 的錯字變成一種文化語彙):選擇相信價值,長期持有。
為什麼長期投資比特幣是合理選項之一?
- 總量上限 2,100 萬枚,具有稀缺性和抗通膨的潛力。
- 每 4 年「區塊獎勵減半」,供應變少,需求上升可能推動價格。
- 若越多國家和企業機構認可,中長期的成長空間會更大。
📘延伸閱讀:
結語 - 比特幣是什麼?懂得越多,你越能發現它的價值!
知道比特幣是什麼後,應該可以體會到,它不只是一種加密貨幣,更像是一場關於「價值、信任與自由」的實驗,不僅顛覆了傳統貨幣的定義,也開啟了我們對未來金融可能性的想像。
但無論你是剛開始接觸,還是已經準備投入,比特幣始終不是「一翻兩瞪眼」的賭注,而是一場需要耐心、策略與風險意識的長期旅程。
如果你現在還在觀望,也別急著投入,我們建議先從以下幾件事開始:
- 多閱讀幾篇觀念清楚的教學(你剛看完的這篇就是好起點)。
- 嘗試了解比特幣錢包與轉帳方式。
- 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思考是否適合投入。
- 記得:「投資是一種責任,不是跟風的冒險」。
最後提醒,你不需要一次學會所有東西,也不必一步到位。我們會持續整理最容易懂、最值得信任的資訊,陪你一起慢慢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