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簡稱 BCH)是一種從比特幣(BTC)分裂而來的加密貨幣。比特幣最早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 2009 年發明,當時他的目標是建立一種可以在網路上直接交易、不經過銀行或任何第三方的數位現金系統(也稱點對點電子現金)。
為什麼會出現「比特幣現金」?
在 2016 – 2017 年間,隨著比特幣有越來越多人使用,導致交易速度變慢、手續費也越來越高,為了改善這個問題,社群上出現兩種不同的派系:
由於兩派意見無法達成一致,最終在 2017 年 8 月 1 日發生了「硬分叉(Hard Fork)」,創造出新的區塊鏈與新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現金」。在分叉時,只要持有比特幣的人,都能免費獲得相同數量的比特幣現金。
📌補充說明:
- 「硬分叉(Hard Fork)」指的是區塊鏈的規則產生重大變動,導致原本一個鏈條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區塊鏈,而且新舊區塊鏈之間並不相容。對投資人來說,這可能導致資產的分割或價值變化。
- 「點對點電子現金」可以想像成區塊鏈世界中的「現金交易」,你不需要銀行或支付平台就能直接將數位貨幣從自己的錢包轉到朋友的錢包。
比特幣現金 v.s 比特幣,差別在哪裡?

比特幣現金和比特幣聽起來很像,但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差異。以下我們用簡單的方式,幫你快速理解這兩種加密貨幣的不同。
主要技術差異
區塊容量與交易速度:
比特幣的瓶頸,就在於區塊容量受到限制,導致交易時間長、手續費高居不下。根據數據顯示,比特幣的交易吞吐量大約是每秒 7 筆交易左右。
比特幣現金剛創立時,區塊容量就已達到 8 MB,後來甚至擴大到 32 MB。這也讓比特幣現金每秒可以處理 100 筆以上的交易。
另一方面,因為比特幣現金的區塊容量較大,交易處理速度更快,因此手續費較便宜,平均的手續費約為 0.000016 BCH,大約是 0.005 美元。
相比之下,區塊容量受限的比特幣,在網路較雍塞時,用戶則需要支付更高的手續費。根據 BitInfoCharts 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比特幣的平均交易手續費約為 0.000018 BTC,大約是 1.5 美元。
📌補充說明:
- 交易吞吐量(Transaction Throughput) 指的是一個系統或網絡在特定時間內能處理的交易數量,通常以每秒可處理的交易筆數(Transactions Per Second, TPS)來表示。
擴容技術:
以比特幣來說,它採用較保守的「鏈下擴容」,代表比特幣本身的區塊容量並沒有變大,維持一樣的狀態,這樣可以確保系統比較安全,而且仍然保持去中心化。
但缺點是,每秒能處理的交易量不多,交易的手續費會比較高,速度也會變慢。因此,比特幣透過使用「第二層技術」,例如「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把一些交易搬到區塊鏈外的另一個網路來處理,這樣可以提高交易速度和降低手續費。不過,這也會讓整個系統變得更複雜。
相比之下,比特幣現金則是採用「鏈上擴容」的方式,直接把區塊的容量放大,如上述提到,它的區塊容量從最初的 8 MB 提升到現在的 32 MB。使更多交易能在區塊鏈的第一層完成,提高交易速度的同時也能降低成本。
區塊鏈協議差異:
比特幣採用「隔離見證(SegWit)」技術,將交易的簽名數據與交易本身分離,從而提高區塊的容量利用率,允許更多交易被包含在區塊中。
比特幣現金則是沒有採用隔離見證技術,保持了原始的交易格式,將交易簽名數據與交易本身一同存儲在區塊中。
也就是說,比特幣所採用的方式,就像在買東西時,把發票跟購買的商品分開存放,藉此節省空間但相對比較複雜。至於比特幣現金採用的方式,則是將發票跟商品直接放在一起,雖然比較占空間,但更簡單直接。
除此之外,在難度調節算法(DAA)上,比特幣每產生 2016 個區塊(約兩週)就會調整一次挖礦難度,以維持平均每 10 分鐘產生一個區塊的速度。
比特幣現金則是改成每產生一個區塊(約 10 分鐘)就調整一次難度,藉此更靈活、更即時地應付礦工數量和算力的變化。
市場定位與實際用途
價值儲存 vs 日常支付:
比特幣被大多數加密貨幣信仰者比喻為「數位黃金」,視為能夠長期持有的價值儲存工具。隨著比特幣總市值和全球知名度攀升,越來越多投資者將比特幣作為抗通脹資產或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相對的,比特幣現金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比特幣交易速度和手續費的問題,並且恢復比特幣作為點對點電子現金的用途,因此它被更廣泛的應用在日常小額的支付上。
甚至,早期比特幣開發者蓋文.安德森(Gavin Andresen)在 2017 年公開表示:「比特幣現金正是我 2010 年開始開發時的願景:既是儲值手段,也是交換媒介」。
市場接受度與流通性:
比特幣一直都是加密貨幣市場的龍頭,不僅市值位居第一,也擁有最廣泛的認知度和流動性。至於比特幣現金,雖然名字同樣帶有「Bitcoin」,但不僅市值相對較小,討論度也不夠高。
根據 Coinmarketcap 數據指出,在 2025 年 3 月時,比特幣現金的市值排名約在 20 名。儘管如此,隨著全球有越來越多商家接受加密貨幣付款,這也讓比特幣現金在市場的接受度逐漸提升。
投資比特幣現金有哪些風險?

如同其他加密貨幣,投資比特幣現金雖然可能帶來高回報,但背後也伴隨不少風險。因此以下是我們認為,投資比特幣現金有可能面臨到的風險:
價格劇烈波動
加密貨幣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比特幣現金亦不例外,價格可能因市場情緒、政策變化、技術更新與重大交易而大幅震盪。雖然高波動性可能帶來較高的回報,但也意味著可能遭受巨大損失。
風險:短期內可能遭遇巨大虧損
建議策略:
- 心態調適:了解市場高波動特性,不隨著價格波動而影響情緒,做出衝動決策。
- 資金管理:設定止損點與分散投資。
技術風險
比特幣現金的技術雖以相對成熟,但仍然有可能面臨像是程式碼漏洞、51%攻擊以及硬分叉等技術風險,以下是詳細說明:
- 程式碼漏洞:是指軟體程式中存在的錯誤或缺陷,可能會被駭客利用來進行未經授權的操作或攻擊。在區塊鏈世界裡,這些漏洞可能導致資金被盜、交易被篡改,甚至整個網路的安全性受到威脅。
- 51% 攻擊:是指當一個實體或組織控制了區塊鏈網路中超過 50% 的算力或權益時,就可以操縱交易和篡改區塊鏈數據,這可能導致雙重支付、交易被逆轉,甚至阻止其他礦工挖礦。
風險:資金被盜、交易被篡改
建議策略:
- 使用經過審核、安全性高的交易平台。
- 定期更新冷錢包、選擇可信任的資產儲存方式。
政府監管不確定性
由於加密貨幣還是相對新穎的金融市場,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不一致,政策可能隨時改變,甚至全面禁止。
以台灣為例,目前台灣政府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也,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所以對於想要參與市場的新手投資人來說,也是需要密切關注相關政策動態,並評估其對比特幣現金的潛在影響。
風險:政府監管政策導致市場震盪或資產凍結
建議策略:
- 密切追蹤政策新聞,尤其是所在地區(例如台灣)的法規變動。
- 避免將全部資金放在同一個市場或地區。
市場參與者行為
由於加密貨幣屬於全球性的金融市場,全球各種市場參與者(機構投資者、礦工、交易所、散戶)的行動會直接影響比特幣現金在市場的表現。其中最常見的例子像是,當機構開始拋售某一種加密貨幣時,就可能會引發市場恐慌,導致價格暴跌。
風險:機構大量拋售造成市場恐慌與價格暴跌
建議策略:
- 定期觀察市場動態。
- 避免短期追漲殺跌,注重長期規劃。
比特幣現金快速總結
比特幣現金是比特幣透過硬分叉產生的加密貨幣,最初目的是解決比特幣網絡的交易擁堵問題,透過擴大區塊容量,有效提高交易速度並降低手續費,非常適合日常支付用途。
兩者的差異在於,比特幣被視為價值儲存工具(數位黃金),而比特幣現金更專注在日常點對點支付領域,在用途上有明確區隔。
然而,投資比特幣現金仍有相當的風險,包括劇烈的價格波動、潛在的技術漏洞、51% 攻擊風險以及不明確的政府監管政策等。在進行投資前,一定要審慎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比特幣現金常見問題FAQ
比特幣現金是從比特幣經由硬分叉所產生的,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區塊容量和交易效率。比特幣現金擁有較大的區塊容量,可處理更多交易,交易速度更快、手續費更低,更適合日常交易與支付用途。
投資比特幣現金與其他加密貨幣一樣,風險較高。主要風險包括:價格波動性極大,可能短時間內經歷大幅漲跌;技術風險,例如程式碼漏洞、51% 攻擊或硬分叉可能導致資產損失;監管風險,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不明確,可能影響投資環境;以及市場參與者行為,例如大型投資者拋售可能造成價格暴跌,所以在投資前務必謹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