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剛踏入加密貨幣市場的新手都會問:「1 比特幣要挖多久」?然而,這個答案卻不是一個固定數字,而是受到挖礦難度、算力大小、區塊獎勵、電價和礦機效率 等因素影響。

在 2025 年,家用電腦早已挖不到比特幣,就算是先進 ASIC 礦機,在台灣電價下也難以回本。

因此這篇文章,將用最新數據與實際案例,帶你快速搞懂挖 1 個比特幣需要多久、要花多少錢,以及更划算的替代方式。

📬 幣圈資訊太多、太亂?

幣誌電子報每週只幫你搞懂重要的事
用最少的時間,陪你穩穩學會加密貨幣。


比特幣挖礦(Bitcoin Mining),其核心不是「製造新幣」,而是透過一種叫做「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的計算機制,來確保區塊鏈的安全與透明。礦工必須解出複雜的數學難題,找到符合條件的「哈希值(Hash Value)」,才能把新的一筆交易紀錄寫進區塊鏈。

這個設計最早由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在白皮書《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提出,目的是為了避免「雙重支付(Double Spending)」,也就是不讓同一枚比特幣被惡意重複使用。

📘 延伸閱讀:

《比特幣是什麼?從原理到應用,一篇讓你搞懂的超完整入門指南》

區塊時間與獎勵機制

比特幣網路的設計目標是平均每 10 分鐘產生一個區塊。這意味著,大約每 600 秒就有一名礦工「中獎」,並獲得其中的「區塊獎勵(Block Reward)」。

但自從在 2024 年 4 月,比特幣經過第四次減半後,每個區塊的獎勵已從 6.25 BTC 減少至 3.125 BTC。

因此,當你還在詢問「挖 1 個比特幣需要多久」時,或許你該思考的是:需要等待多少次「中獎機會」,才能累積到一個完整的比特幣。

算力與「挖多久」的關聯

挖比特幣的關鍵在於「算力(Hashrate)」。可以想像算力就像是你買的彩券數量:彩券越多,中獎機率越高。

也因為個人電腦的算力非常有限,所以大部分礦工會加入「礦池(Mining Pool)」,將算力集中,然後依照貢獻比例分配獎勵。這樣才有機會在合理時間,找到符合條件的哈希值並獲得報酬。

如果只靠一台電腦單打獨鬥,要挖到 1 枚完整比特幣,所需的時間幾乎是天文數字。

📌 補充說明:

  • 算力是指礦機每秒能進行幾次 SHA-256 雜湊運算,單位為「每秒 Hash 次數(H/s)」。
  • 算力常見單位及換算表如下:
單位 代表意義 數學換算
H/s Hash per second 基本單位
kH/s 千 Hash/s 1,000 H/s
MH/s 百萬 Hash/s 1,000,000 H/s
GH/s 十億 Hash/s 1,000,000,000 H/s
TH/s 兆 Hash/s 1,000,000,000,000 H/s
PH/s 千兆 Hash/s 10^15 H/s
EH/s 百萬兆 Hash/s 10^18 H/s

常見誤解:家用電腦能挖出比特幣?

在比特幣剛誕生初期(約 2009–2012 年),一般的 CPU 或 GPU 確實能挖出比特幣。但隨著挖礦難度不斷提升,比特幣挖礦已經進入 到「ASIC 礦機(專用晶片)」才能參與的時代。

更白話說,現在即便讓你用一台高階筆電 24 小時不停運作地挖礦,可能花上數十萬年也挖不到 1 枚比特幣。

所以到底多久能挖到 1 個比特幣?

其實並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數字說明,而是必須放在全網難度、算力競爭與區塊獎勵制度的背景下來理解,在接下來的章節也會繼續說明。

影響挖 1 個比特幣時間的因素有哪些?

就如同上面所提到,1 個比特幣要挖多久並沒有實際的數字。這是因為挖礦過程受多種因素交織影響,主要取決於全網難度、個人算力、區塊獎勵、電價與冷卻成本、以及硬體效率

理解這些變數,才能判斷在不同條件下,到底需要多久才能累積到 1 個比特幣。

全網難度

比特幣協議設計,會在每 2016 個區塊(約兩週)調整一次挖礦難度,以確保全網保持平均 10 分鐘產生一個區塊的節奏。當難度愈高,則代表需要更多哈希計算才能找到有效區塊。

舉例來說,2009 年,比特幣挖礦的難度值僅為 1。但到了 2025 年現在,難度已經超過「136.04 T(Trillion)」,也就是兆倍以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 2009 年,你可以用筆電挖出比特幣,但現在必須依靠 ASIC 礦機才有機會。

📌 補充說明:

  • 比特幣的挖礦難度本身沒有的絕對物理單位,它是一個「純數字」,用來代表現在要挖到一個區塊有多難。這個數字越大,就代表比以前更難挖,而「難度 1」是比特幣剛開始時最簡單的標準。

算力與佔比

看到這裡,你應該可以理解挖礦就是一場「算力競賽」。讓我舉個例子,如果全網總算力為 Hnet、某礦工的算力為 H,那麼他找到區塊的機率就是「H / Hnet」。

所以當全比特幣網路的算力翻倍(分母翻倍),就算你的算力不變,這位礦工的中獎機率也會成倍數下降。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幾乎所有礦工都選擇加入「礦池(Mining Pool)」,因為:

  • 集中算力 → 提高中獎機率
  • 獎勵分攤 → 減少單打獨鬥的極端波動

區塊獎勵

接著要知道,區塊獎勵會直接影響單個區塊能產出的比特幣數量

但如同上文提到,比特幣在經過第四次減半後,區塊獎勵已經減半至「3.125 BTC」。這意味著,即便你幸運挖到一個區塊,也只能得到 3.125 枚 BTC。

至於 1 個比特幣要挖多久,我們舉個實際的例子:

假設一台 100 TH/s 的礦機,平均需要 114 年才能獨自挖到一個區塊。換算成 3.125 BTC 的獎勵,大約要 36 年才能累積 1 枚 BTC。因此隨著比特幣減半,不只影響價格,也會直接改變挖比特幣的時間週期。

電力成本與冷卻方式

電價與冷卻技術,通常會決定「能不能持續挖」。其實,比特幣挖礦的核心成本並不是礦機,而是「電費」。

研究指出,不同地區電價差異極大,例如北美礦場可達 0.05 美元/kWh,而部分亞洲或家庭電價可能超過 0.10 美元/kWh。這代表在同樣的算力,可能在美國挖礦是賺錢,在台灣挖卻變成虧損。

此外,硬體設備的冷卻技術(風冷、水冷、浸沒式冷卻)也會間接影響硬體壽命與能耗,最後決定礦工或礦場願不願意繼續投入挖礦。

硬體效率

硬體效能通常以「焦耳每 TH(J/TH)」衡量。

以最新一代 ASIC 礦機為例,能效已降至 20 J/TH 以下,相較於 2010 年代初期的 GPU,效率提升數十萬倍。

不過,效率的提升正逐漸趨緩,這意味著「單靠換新礦機」的邊際效益下降。對小型礦工或個人玩家來說,要靠一台設備追上全網速度,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現在挖 1 個比特幣需要多久?(2025 最新數據)

比特幣挖礦最新數據表格(理論值)

看到這裡,相信你應該已經知道挖 1 個比特幣,答案不是單純的「幾天或幾年」,而是一個隨著全網難度與算力浮動的動態數字

在這裡,我想用 2025 年 9 月的最新數據,帶你看清楚不同規模下的「理論時間」。

請注意,以下的計算都是假設礦機持續運作、無重大停機、電力與維護成本不被計入的情況下,針對挖 1 個比特幣的時間估算,真實情況會因為上面的因素而有所不同。

使用情境 算力(TH/s) 預估時間取得 1 BTC(理論值)
家用電腦(GPU/CPU) 0.1–1 TH/s 數十萬年以上 → 幾乎不可能
單台 ASIC 礦機(Antminer S21) 200 TH/s 數十至上百年,難以靠單機獲得
小型礦場(100 台 ASIC) 20,000 TH/s 約 3–5 年(視難度波動)

核心參數與計算補充說明

網路難度與算力現況

根據 Cloverpool 數據顯示,2025 年 9 月比特幣網路難度已達 136.04 T(Trillion),全網算力突破 1,100 EH/s,創下歷史新高。這代表「單一礦工」要挖到完整 1 BTC 的難度,比十年前高出數百萬倍。

礦機效能規格示例:Antminer S21

  • 算力:大約 200 TH/s
  • 功率耗電:約 3,500 W
  • 能效:約 17.5 J/TH(即每 terahash 每秒所消耗電力與能量的比率)。

理論 vs 實際差距

根據上表中的「理論時間」是假設礦機不斷運作、難度固定、沒有停機或維護成本。

而實際情況中,難度會因為全網算力變動而上升、礦機可能因故障或維護停機,電力成本與冷卻需求也會影響運作效率。這意味著實際需要的時間通常比表格數字更久。

挖 1 個比特幣要花多少錢?(以台灣為例)

當我們談論比特幣挖礦時,除了在意時間成本以外,還有另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要花多少錢?」

在台灣,由於電價偏高、氣候炎熱、住宅條件受限,挖礦的金錢成本,往往遠高於單純購買比特幣。因此下面我想直接以台灣為例,實際算給你看:

台灣電價與電費成本

台灣的家庭用電價約 NT$2.77/度,工業用電雖有尖離峰差異,但整體平均約 NT$4.27/度。

假設使用一台 Antminer S21(功耗約 3,500W),每天耗電量約 84 kWh。

  • 在家庭用電價 NT$2.77/度下,每天電費約 NT$233,一年約 NT$8.5 萬元。
  • 在工業電價 NT$4.27/度下,每天電費約 NT$359,一年約 NT$13.1 萬元。

結論:光是電費,就已經超過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投入。

礦機購買與折舊

  • 購機成本:以 Antminer S21 為例,目前在台灣代理商或水貨市場價格落在 NT$13 萬–16 萬(含進口運費與報關)。
  • 壽命與折舊:礦機壽命一般為 2–4 年,但隨著難度提升,效率會快速落後。如果以 3 年攤提計算,單年折舊成本約 NT$4–5 萬。
  • 難度問題:即使機器沒壞,隨著挖礦難度上升,它的效能會逐漸落後,實際可用壽命往往比硬體壽命更短。

冷卻與維護:台灣的隱性成本

  • 氣候劣勢:台灣夏季常年 30°C 以上,高溫環境下,風扇降溫不足,往往需要冷氣或水冷設備 → 額外增加 5–10% 能耗。
  • 維護與場地:住宅區噪音、鄰居抗議風險高,因此多數人需租用工業區或偏遠地點 → 增加租金成本。
  • 維修與停機:硬體故障、灰塵清理、電壓不穩,都會讓實際效能下降。

投資回報率(ROI)模擬:台灣案例

假設比特幣在撰文當下的價格為 US$114,000(約 NT$3,420,000),並使用單台 Antminer S21,全年不間斷運作:

情境 電價 年電費 年折舊 冷卻與維護 總成本/年 年產出(BTC) 年收益(NT$) 是否划算?
民生用電 NT$2.77/度 約 NT$85,000 約 NT$50,000 約 NT$30,000 NT$165,000 0.02 BTC 約 NT$68,400
工業用電 NT$4.27/度 約 NT$131,000 約 NT$50,000 約 NT$30,000 NT$211,000 0.02 BTC 約 NT$68,400

透過上面的計算可以得出,以台灣當前電價與成本來看,單台或少量礦機挖礦幾乎不可能回本。

對多數用戶而言,「直接買比特幣」反而比「自己挖」更划算、更穩定,下個章節將會進一步說明。

除了比特幣挖礦,還有哪些替代方式?

對於大部分台灣用戶而言,自行挖礦不但需要高昂成本,還有技術與政策風險。

如果想參與比特幣的生態,除了傳統挖礦,我認為還有以下兩種門檻更低、風險型態不同的替代方式,你可以根據需求選擇:

直接購買比特幣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現貨 ETF 直接購買比特幣。

  • 交易所:國際主流的有 BybitOKX,台灣則有 MAX、BitoPro 等平台。
  • 比特幣現貨 ETF:2024 年美國 SEC 已正式核准,例如 BlackRock 的 iShares Bitcoin Trust。投資人可透過券商帳戶購買,無需處理私鑰與冷錢包

優點:即時持有,免維護成本,對一般散戶最友善。

風險:交易所可能面臨駭客攻擊或倒閉風險(如 FTX 案例);ETF 雖受監管,但也受限於金融市場波動。

📘 延伸閱讀:

《比特幣投資教學:新手入門完整攻略,開戶、入金和購買一次掌握!》

Layer 2 與 DeFi 收益方式

雖然比特幣本身沒有「質押(Staking)」機制,但可以透過金融衍生應用參與,例如:

  • WBTC(Wrapped Bitcoin):把比特幣映射到以太坊,存入 DeFi 協議以獲得利息或收益。
  • 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建立支付通道,成為流動性提供者,透過收取微小手續費獲利。

優點:無需承擔電力與設備成本,就能參與比特幣的金融生態應用。

風險:智能合約漏洞、平台倒閉或流動性不足,都可能導致資金損失。

結語

總結來說,「1 比特幣要挖多久?」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而是一個隨著全網難度、算力佔比、區塊獎勵、電價與硬體效率不斷變動的結果。

在 2025 年,家用電腦早已被淘汰,單台 ASIC 礦機在台灣也難以回本,因為電價與冷卻成本過高。對多數投資人來說,直接透過交易所或比特幣現貨 ETF 入手,反而比投入挖礦更划算、安全。

至於理解比特幣挖礦機制的價值,也不在於真的要去挖,我認為是能夠幫助你:

  • 看懂比特幣網路的運作邏輯
  • 判斷哪些投資方式符合自身情境

最後我想跟你說,挖礦已不再是新手的最佳入口,但知道「為什麼難」,能讓你在幣圈少走冤枉路,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比特幣挖礦常見問題 FAQ

在 2025 年的全網難度下,即使用高階 GPU,每秒算力僅 0.1–1 TH/s,遠低於 ASIC 礦機的 200 TH/s。依此推算,家用電腦理論上需要數十萬年以上才能挖到 1 枚比特幣。換句話說,對一般人而言幾乎不可能,家用電腦挖礦早已被淘汰。

大部分個人或小規模礦工,因為電費與硬體成本過高,基本上無法回本。對一般台灣用戶來說,直接買比特幣更具成本效益。

對於個人而言,現在才開始挖礦幾乎沒有競爭力,尤其在電價偏高的台灣,更難獲利。若沒有低電價管道與規模化資本,投資挖礦風險極高。對多數人來說,直接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或 ETF 購買比特幣,是更務實的選擇。

 

溫馨提醒|JBitLog 幣誌

JBitLog 幣誌的內容致力於幫助你探索加密世界的基礎知識,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前請依據自身狀況做出判斷。

請記得,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一點。保持好奇心、勇於追求新知,才是每一位幣圈探索者的起點。

🔰 還沒開戶?從這裡開始,一起安心踏出第一步

 

我們挑選了兩家適合新手的平台,使用以下邀請連結註冊,可享專屬福利。最重要的是——不用急著交易,我們先一步步搞懂比較重要。

OKX 交易所

介面簡潔、適合新手,支援台幣入金教學。

使用推薦連結開戶

Bybit 交易所

註冊流程快速,支援多種理財工具。

使用推薦連結開戶
 

📌 提醒:任何平台都有風險,使用前需審慎評估!


📬 幣圈資訊太多、太亂?

幣誌電子報每週只幫你搞懂重要的事
用最少的時間,陪你穩穩學會加密貨幣

📌 每週精選:

本週幣圈最值得關注的 1 件事
幣圈工具與平台新功能追蹤
小資族必備投資觀念與避雷提醒
幣誌網站經營心得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